近年来,博士后这一群体在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变得愈发“炙手可热”。从高薪补助到住房补贴,各地纷纷推出优厚条件吸引这些年轻的学术精英。
硕士学历人才,在天津滨海新区能获得的补贴最高,每年补贴2.4万元,3年累计7.2万元。杭州给予硕士毕业生的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,三年内也可累计达到6万元。
博士学历人才在多个城市总计可以拿到10万元及以上的补贴。杭州给予博士人才10万元/人的生活补贴和3万元的住房补贴;合肥给予博士生3年累计10.8万元的住房租赁补贴;成都的新都区、武汉的长江新区、长沙等地均能给予符合标准的博士生10万元的住房或生活补贴。
随着经济发展,为抢博士后人才,新一线城市纷纷推出了对应的引才政策。
拿出真金白银、真心诚意的城市,也会获得人才的聚集。
博士后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,首先是因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。其次,随着博士后数量的激增,如何合理分配这些人才成为了一个问题。数据显示,2012年中国博士后进站人数仅为1.25万人,但到了2021年,这一数字突破了3万人的大关,2022年更是达到了3.2万人。
然而,学术界的职位需求已经趋于饱和,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博士后转向企业和园区寻求发展机会。河南今年新增的10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,有73.1%的企业成为了博士后人才的重要吸纳方。
此外,博士后群体通常处于28至35岁的年龄段,这是创新创造的黄金时期,被认为是加强基础前沿领域研究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力量。为了减轻博士后面临的就业压力,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。例如,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多样化的评估标准,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。
尽管有诸多利好政策,但博士后仍然面临着“聘期内考核难度大”和“出站后就业困难”等问题。博士后不仅需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,还需满足企业对实际成果的需求。
因此,改善博士后管理制度,提高其待遇和保障,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。为此,国家层面也在不断优化博士后政策,如2022年底发布的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意见》,旨在从多方面提升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。
自1985年博士后制度建立以来,中国已累计招收了超过30万名博士后。各地“人才争夺战”的升温,反映出对高层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。
博士后不仅是学术与就业之间的过渡期,更应该是青年科学家开启独立科研生涯的重要准备阶段。